1996年,袁磊代表黑龙江大庆在加拿大参加北美公开赛,获得17岁以下组的单打冠军。
在小学时期,袁磊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,又因为乒乓球打得好,他一直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升入初中后袁磊的父母很犹豫,不知道应该让他回到学校继续上学还是在市体校继续打乒乓球。“那应该是我在打乒乓球的路上遇到过最大的一个‘坎儿’了。我记得当时还答了一次小升初的统考试卷,成绩也是很不错的,但最终我还是选择留在了体校。”遗憾的是,最后袁磊未能如愿进入黑龙江省省队,“在我们那个时代不进本省专业队就意味着没有上升的渠道,我的乒乓梦想也就此终结了”。
从大庆市体校毕业后,袁磊不但没有立刻扔掉球拍,反而一有时间就练球,琢磨技术。“当时我们的很多队友都不想再碰乒乓球了,因为练得太多了。但袁磊还是有时间就去打球,并且到了痴迷的程度。”袁磊的发小、体校队友曹川江回忆说:“也多亏了他这无药可治的‘球癌’,才成就了今天的他!”
成年后依然是“球癌”少年
参加工作后,虽然袁磊打球的机会很多,但大多数时间都需要陪球友和朋友练球,自己训练的时间并不多。“不像在省会级城市有专业队,可以去‘蹭蹭’训练,我们市队基本没有人了,所以训练环境相对还是有点儿不够。”为了保持较好的状态,袁磊多数时间都在自己训练体能或以赛代练。“这腿部肌肉力量,这核心的力量,哪儿像一个中年大叔在健身哦?励志啊,磊哥。”球友们经常会被袁磊在社交软件中分享的体能训练视频所感染。“现在打40+球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了,尤其是我这种传统直板打法,所以,我必须尽量保持状态。”
从在健身房健身到户外长跑,从俱乐部里的小型比赛到全国性的商业比赛,袁磊不愿意错过任何一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。“我们那个年代直板几乎都是单面攻的,我这几年也逐渐加了些横打。技术没有捷径可言,看似别人简单能做到的,背后都包含着很多功夫在里面。所以我也是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之中。”
生活中,袁磊是热爱挑战的“老男孩”。
时隔四年圆梦全运会赛场
四年前,袁磊因脚踝骨折与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组比赛失之交臂,为了弥补遗憾,他刻苦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。“从预选赛开始,我就尽最大的努力去备战了。无论身体训练还是有球训练,都是我最近十几年来练得最多的一次。”虽然黑龙江代表队在赛前因种种原因未能进行集中训练,但袁磊自己丝毫没有放松。
想在高手如林的全运会赛场上夺冠,难度不言而喻。“我以小组第二名的成绩出线后,正赛第一场就抽到了广州的温方廷,我们分别是南、北赛区预选赛的第一名。因为紧张,我们发挥得都不是太理想。”袁磊深知,乒乓球比赛不仅是技术、能力的比拼,更是意志品质与智慧的较量。“只有控制好情绪,才能冷静地思考和分析对手,果断地执行自己的技战术。如果心是飘的,再对的技战术也会没有作用的。但做到这一点真的太难了。”
决赛时,袁磊对阵四川代表队的李滨,这也是他在小组赛中输过的对手。“在前面输球也许不是坏事,要辩证地去看待,从中吸取教训。” 袁磊在朋友的开导下决定以轻松的心态去拼决赛,“我的家人在电视机前观看着比赛,在央视直播的镜头下,说实话,我感觉我和李滨都有点儿紧张。最终我能有惊无险地赢下比赛,很激动!李滨的实力大家有目共睹,他可能是‘背’上了小组赛赢过我的一点点‘包袱’,加上我在战术上做了一些相应的变化。” 两位优秀的选手在赛场之上斗智斗勇,赛场下相惜相持,无形中体现出了体育精神的魅力。赛后,李滨也谦虚真诚地表达了对袁磊的欣赏,“袁磊决赛确实打得好,拼劲儿比我强多了,完全把我压制住了。从小到大,我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大赛,本来初生牛犊是不怕虎的,但我快成‘老牛’了,畏畏缩缩的,一上场就紧张。祝贺袁磊,实至名归!”
袁磊经常代表黑龙江队参加比赛,并多次获得冠军,黑龙江乒协副秘书长、领队吴大召点评这位爱将时说:“袁磊帅气,腼腆,低调,谈起球来特谦虚。其实他对乒乓球悟性很深,有自己的理解。他打球动脑子,发球变化多,小球抠得细,侧身抢攻一板爆冲无人可及。而且他很重视体能训练。总之,他上场比赛让人放心,关键球处理得好,暂时落后几分总能追回来,这都是功夫。”
多年来,通过乒乓球这项运动袁磊收获了健康、快乐,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。“我通过这项运动结识了全国各地很多非常好的朋友,我也真心地希望乒乓球能给大家带去更多的健康、欢乐和朋友。”乒乓球是袁磊的伙伴,是他精神上的寄托,“参加十四届全运会时,我感受到了70岁以上组的老前辈们带给我的震撼,我想我这一生都不会离开乒乓球”。
除了获得全运会冠军,袁磊还有一个梦想。“退休后能周游全国乃至全世界是我的另一个心愿,因为我是一个长不大的老男孩,希望将来在世界各地都可以遇到爱打乒乓球的球友们。”
更多精彩文章
▲孙颖莎的童年故事
▲樊振东:我的心里有座灯塔
▲陈梦,234天的内心独白
▲马龙解读不问终点的“终点”
▲许昕:想穿着西装给队友颁奖
▲王曼昱:没有什么能击垮我
▲王楚钦:相信会有一天得到自己想要的
▲刘诗雯:残酷的另一面是热爱
感谢分享,点亮“在看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